你也被“萌物”们拿捏了吗?
- irisliu4
- 5 days ago
- 3 min read
by Iris Liu
8 July 2025
2022年,纸箱小动物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。随后“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点幼稚,但对大学生来说刚刚好”这一概念成了大学生们对自己新的调侃。纸箱小动物是疫情管控期间,年轻人无聊生活中自娱自乐的产物,但疫情管控结束后,这种趋势不但没有消减,甚至愈演愈烈。
近期年轻人又有哪些新宠呢?




成年人执着于幼稚的产品似乎是一个悖论:在成熟的年纪做出与年纪不相符的行为,似乎真的出现了心理层面的“人类返祖现象“。稚趣产品究竟有什么魔力?
童话书续集——亚文化崛起
随着动漫、动画逐渐成人化,可爱的外表中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核,从而形成一种亚文化。年轻人借助这些各形各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情感:这些动画或美术作品里走出来的“萌物“无不被赞美,这些角色所拥有的美好特质或人设正是年轻人依然为之动容的,就像童年时喜欢善良的白雪公主、讨厌恶毒皇后一样。此外,年轻人也在这种亚文化群体中可以建立兴趣相投的社交联系,找到归属感。
心灵“疗愈师”——情绪驱动
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学业竞争、就业压力、家庭高期望、生活物质压力等。在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小,可爱温馨的稚趣产品为他们提供了临时“避风港”。通过消费这些软萌的产品,年轻人得以获得片刻治愈和放松——在这些外形可爱甚至触感柔软的稚趣产品中回味天真童趣、甚至补偿童年,从而短暂逃避现实的困扰。这里的“萌物“们更像是一种无声的陪伴:它们不需要会说话,年轻人会自行想象这个”萌物“是自己忠实的伙伴和拥趸者。这也是近年疗愈经济突飞猛进的原因。
对成熟祛魅——价值重塑
这一代年轻人的童年与其父母的童年环境完全不同,也不需要早当家。在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期待中,长大以后应该信手拈来的成熟、严肃、沉稳,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困难模式——并不是做不到,而是主动拒绝,因为对于越发在意自我、释放自我的年轻人来说,自己开心比较重要,而理应努力达到的“成年人准则”没有意义。稚趣是传统规则的对立面,是年轻人对于主流最温和的对抗——既兢兢业业地装作合格的大人,但也要无声宣告自己并不愿意。然而当幼稚成为一种潮流,它的反叛性是否已经消失?
我们的探索与思考
短期内疗愈经济仍是上升趋势。但热度的浪潮一波又一波,对于依靠和热门“萌物”IP打造联名产品的品牌来说,这些联名的热度难以长久。可爱的事物总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,如何长久俘获消费者的芳心?
稳定的品牌特征:正如Jelly Cat拥有标志性的豆豆眼和可爱微笑,品牌内核对于稚趣产品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。稳定的品牌特征(例如设计风格、品牌价值观等)可以让消费者快速识别并记住这个品牌,潜移默化中增强品牌认知和记忆度,从而才有可能长期占据这一品类在他们心里的位置。
严格的品质把控:即使在目前更注重性价比的时代,为治愈经济买单的年轻人却并不会追求低价平替。疗愈经济中的价格战并不如在其他品类有效,而是通常以品质取胜。高品质可以与新消费者快速建立信任度并提高品牌忠诚度。
写到最后,稚趣固然拥有纯洁、天真烂漫的美好寓意,偶尔的精神放松也固然会给人身心愉悦的感觉。但当偶尔的精神放松被社会潮流催化成泛滥的精神代餐,会发生什么?
幼稚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儿童的代名词。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儿童的行为特征:依赖外界、自我中心等,成长一词始终贯穿童年,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来适应每个阶段的新环境。对童年的过度追忆,意味着这些年轻人突然拒绝成长或延迟长大了——也许迫于生活压力,也许较少经历挫折,只能通过放弃能力或心态的成长再度回到自我舒适的区域。
或许适度才是最好的。
Comentarios